2025年10月10日,云南大学云南马来亚学院报告厅内座无虚席、气氛热烈,一场以“成长与规划”为主题的分享会在此隆重举行。本次分享会旨在帮助新生尽快融入大学环境,树立科学学业观念,合理规划未来发展路径。来自材料科学与能源学院、信息学院、化学科学与工程学院、软件学院的6位2026届学生代表受邀参加,倾情分享他们在学业发展、科研竞赛、保研深造等方面的成长历程与宝贵经验。

来自化学科学与工程学院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石鸿婷同学(已推免至天津大学)围绕学业根基、科研竞赛与保研探索这三个关键词进行分享。她表示学业是贯穿始终的基石,建议大家将知识体系化,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理论根基。同时,科研与竞赛是实践的舞台,课堂之外,要积极投身实验室与各类竞赛,锻炼自身的创新思维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最后,她表示保研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它是一场贯穿大学三年的长跑,需要的是持续的积累与清晰的规划。

来自信息学院物联网工程专业的董浩楠同学(已推免至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结合丰富的学生工作经历,分享了学业与学生活动之间的平衡之道。他提出“在合适的场合做合适的事”,倡导高效时间管理,并以荣获“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省级银奖的经历,激励新生勇于突破自我,积极投身于创新创业的浪潮之中。

来自软件学院软件工程专业的聂宇旋同学(已推免至北京大学)从系统化学业规划出发,强调了夯实专业根基的深远意义。他建议新生重视数学等基础学科的学习,尽早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为后续发展筑牢语言与思维基础。此外,他还分享了参与Kaggle、阿里天池等国际竞赛的实战心得,鼓励同学们在真实项目中锤炼技能、拓宽视野。

来自软件学院人工智能专业的周志昊同学(已推免至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聚焦专业深耕与能力提升,分享了他在算法竞赛与人工智能领域的探索历程。他特别指出,扎实的代码能力是AI学习的核心支撑,建议同学们密切关注行业前沿,积极参与开源项目,持续提升专业素养与实战能力。

来自材料与能源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施天宇同学(已推免至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则从科研实践角度出发,生动讲述了参与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全过程。他鼓励新生主动与导师沟通,尽早融入科研团队,在实践训练中培养创新意识与科研能力,为未来学术道路奠定坚实基础。

来自软件学院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马文骏同学(已推免至上海科技大学)表示,人工智能要求具备扎实的编程功底和算法思维,更要将技术能力转化为表达与创造的媒介。同时,他也鼓励大家将课程作业延伸为作品,将兴趣想法落地为项目,在动手实践中构建属于自己的作品集。最后,他也希望大家在这个数字时代,既能沉心钻研技术,又能大胆挥洒创意,编织出属于自己的绚丽光谱。

在互动交流环节,新生们围绕专业学习、竞赛参与、时间规划等话题踊跃提问,分享嘉宾耐心倾听、细致解答。现场思维碰撞不断,掌声此起彼伏,洋溢着浓厚的求知氛围与向上的青春能量。

本次分享会不仅为云南马来亚学院2025级新生们搭建了与优秀学长学姐面对面交流的桥梁,更在思想启迪与行动指引上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聆听真实而动人的成长故事,新生们对大学四年的学习路径与发展方向有了更为清晰的认知,也进一步激发了规划自我、勇于探索的内生动力。相信全体新生将以榜样为光,以规划为帆,在未来的大学岁月中脚踏实地、笃行不怠,书写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自己的青春华章。
初 审 | 洪俊杰
复 审 | 陈逸威
终 审 | 普园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