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C类)项目获批立项
近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公布202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C类)立项结果,学院两位青年教师成功获批,实现了学院科研工作的又一突破。
陈逸威老师的项目《基于单光子计数的量子成像采样策略与重构算法研究》聚焦量子成像与人工智能交叉方向,旨在构建高效采样策略与创新重构算法,实现复杂环境下的快速、精密和鲁棒成像,推动单光子成像技术在态势感知与精密测量领域的应用。
李逵老师的项目《高能量GHz飞秒脉冲串高次谐波极紫外增强技术研究》围绕强场激光物理与极紫外光源开展探索,力求突破高次谐波产生与增强关键技术,获取高通量13.5nm极紫外激光,为半导体检测与阿秒科学提供先进支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C类)是面向35周岁以下青年科研人员的重要资助项目,旨在支持青年学者自主开展基础研究,培养独立科研能力与创新思维。本次两位教师的成功立项,充分体现了学院青年科研力量的创新活力与发展潜力,标志着学院在科研组织、平台建设与科研服务体系上的显著成效。
二、校企联合攻关取得重大科研应用成果
为加快新质生产力培育和服务云南资源经济高质量发展,云南大学与云锡集团开展联合攻关,在云南省基础研究重大项目的支持下,学院智能制造与工业控制系统研究团队攻克了锡化学反应过程智能控制工业化应用关键技术难题,成功研发了全球首套锡化学反应智能控制系统。
该系统采用先进过程控制与基础控制相结合的双层架构,实现对过程温度、压力、液位等关键工艺参数实时分析和监测,并根据工艺状态自动调节控制参数,将温度控制误差稳定在±0.5%以内,有效保障了锡化学反应过程的安全性、稳定性与连续性。自2023年10月起,系统在世界最大的锡化工生产基地—云锡化工甲基锡车间的11条生产线上投运,安全稳定运行累计运行16000余批次。单条甲基锡生产线的生产效率提升了37.5%,能耗降低了20%以上,甲基锡产品的单位加工费用同比下降35.2%,显著提升了生产过程的安全性和产品质量稳定性。累计至今,甲基锡产品销售收入超20亿元,经济效益显著。同时,系统具备在同类锡化工生产线上的推广条件,为实现锡化工产业链全流程的灯塔工厂建设提供了坚实技术支撑,为云南省及有色金属工业智能制造与数智化转型提供了有力的示范与技术借鉴。
初 审 | 杨创艳
复 审 | 陈逸威
终 审 | 普园媛